[世华财讯]最近“勾兑门”呈现出愈演愈烈之态势,陷入“勾兑门”或“冲兑门”的企业,从味千拉面,到浓汤宝,从肯德基到永和豆浆,从海底捞到如今的东来顺,不乏名企,不乏知名品牌。是什么让这些头顶“名企”光环的“名企”,敢于摘下桂冠,将承诺与诚信践踏于脚下?经济利益或是最大的驱动力。勾兑行业标准应尽快出台,切实可行的后续监管措施更是必须的。
最近“勾兑门”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呈现出愈演愈烈之态势,涉“门”企业名气也越来越大。据京华时报报道,位于南河沿大街的东来顺华龙街店鲜榨果汁系“果粉”勾兑。东来顺享有“中华第一涮”的美誉,而这次陷入“勾兑门”的分店——华龙街店还是东来顺在本市所有连锁店中,唯一通过HCCP认证(一种国际食品安全管理认证)店面,并且多次被评为国家级会议指定餐厅。如此历史悠久,独具民族特色的百年老店也能进入“勾兑门”,实在是让对它“情有独钟”的消费者很受伤。
陷入“勾兑门”或“冲兑门”的企业,从味千拉面,到浓汤宝,从肯德基到永和豆浆,从海底捞到如今的东来顺,不乏名企,不乏知名品牌。如此知名的企业,难道不知 “质量安全是餐饮食品业的生命”?答案显然是“非也”。就在去年 “火锅门”爆发之际,东来顺、海底捞等一线火锅品牌企业负责人还签署过行业自律公约,承诺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原料处理食品和食品原料。如今承诺犹言在耳,却已是物是人非。
是什么让这些头顶“名企”光环的“名企”,摘下桂冠,将承诺践踏于脚下?显然,经济利益是最大的驱动力。在物价上涨尤其是食品价格飙涨的今天,餐饮行业、食品企业如何控制原料成本可谓是煞费苦心。有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商家将廉价的粉剂还原成为饮料和汤底的行为,原材料成本仅占售价的1/6甚至更低。就拿此次不幸涉“门”的东来顺“果粉”勾兑的饮料来说,1扎成本大多控制在10元左右,售价却达五六十元。
食品企业控制成本、追求经济利益无可厚非,但如此频繁越线违规则实在是令人发指。如果此类事故,对生命、对健康无伤大雅,我们尚可忍受,然而令人目不暇给的食品诸“门”,又有几件与健康无关?难怪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日,人类的疾病反有增无减。消除食品行业安全隐患,不能光靠百姓爆料、记者卧底、媒体报道、舆论监督。更应该尽快出台统一的行业标准,既能消除消费者的恐慌心理,也能让食品企业有章可循。当然,采取切实可行的后续监管措施更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