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食品报
中秋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赏月、吃月饼,已经成为我国的一种习俗,也形成了独特的中秋文化。中秋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带动了月饼产业的兴盛。
食品业内人士和民俗专家认为,在目前各种竞争因素增多的形势下,大力弘扬中秋文化,有助于增强国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推动月饼消费量和生产量的增长,从而促进月饼产业发展。
中秋节是华夏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了其丰富多彩和别具一格的特点。关于中秋节的种种传说很多,其中,关于中秋节题材的诗、词、散文更是浩如烟海。中秋文化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中秋节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效仿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圆又亮的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传到民间,形成了一个传统的活动。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很多,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朱元璋起义等。
但近年来,不少洋节涌入国内,有些人为追新求异,在连自己本民族文化精华都没有弄明白的情况下,就盲目崇拜洋文化,过洋节、唱洋歌、穿洋服、摆弄洋姿势,弄得不伦不类。这种盲目崇尚洋节日的结果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淡忘,并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中秋文化为例,如果越来越多的85后和90后漠视中秋文化,不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和具体意义,那他们也就对中秋节没有多大的兴趣,也就不会有“皓月当空,亲朋相聚,品茗赏月,细嚼月饼”的温馨场景。长此以往,月饼的消费量就会递减。
月饼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包含了浓浓的亲情和团聚之意。不管是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还是在外求学的学子,或者是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每到中秋佳节,都会思念家乡的亲人,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思乡之情,吃月饼就是表达形式之一。
为了弘扬中秋文化,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如在庆祝传统中秋节日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创新,以产生可观的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有的传统文化传承得很成功,积累了不少经验,包括:突出民族特色、丰富文化内涵;创新节庆形式、注重品牌效应;民众广泛参与、重视欢乐体验;按市场模式运作、吸引多方投资。
采取上述多种措施之后,能够增强全民对中秋文化的认知感,继而带动中秋经济群的发展。中秋经济群是一个大的集合,包含了文化、农业、食品加工、包装、储运等多个工程包,月饼生产和销售是其中的一个工程包。中秋文化得到强化之后,将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播中秋文化的活动中来,月饼文化也会得到更好的传承,这将有效推动月饼生产、消费,对月饼产业的发展来说,绝对是个利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