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元的生吐司,32元的招牌吐司,当一个面包的价格逼近一份双人简餐,“新奇贵”成为品牌面包店的新标签,不少消费者直呼“很难再见到个位数的面包售价”。记者走访市场发现,中高端面包市场看重“主打品质、健康与社交体验”,随之价格越高,同类化面包竞品越多。近日,记者走访多地调查,看这场由舌尖开始的消费升级,究竟是谁在买单,为何买单?
超市内现做烘焙
消费理念两极分化
10月9日中午,记者来到崂山金狮广场,走访下来发现仅该商场就有八家烘焙类门店,包括西村叔叔、爸爸糖吐司面包、石头先生的烤炉、壹号面包房、佑禾、盒马烘焙区,各家门店陈列柜里摆放着价格在12元至36元不等的咸甜面包、软欧包以及创意面包。记者看到,即便是工作日,店内依然不乏前来选购的年轻人和带着孩子的家长。
4片有机全麦吐司16.9元,32元的猪肉脯吐司、36元的招牌榴莲面包、25元的核桃马里奥面包、35元的招牌奶酥吐司……记者走访发现,相比前几年的软欧包市场,如今各类夹馅口味吐司成“爆款”,各品牌同类吐司价格也在28-45元不等,不断有店员在柜台补货,佑禾面包的店员告诉记者,店内特色吐司基本上分4轮售卖,每轮20个,且每轮均能售罄,会根据供应进行补货。
45元一个的生吐司
各种吐司
“基本上进店之前都会先搜索有没有优惠券,对比一下多家的优惠力度。”消费者陈女士拿出手机验证码给店员,陈女士指出,她基本上很少用店内原价购买面包,通过平台团购优惠券、代金券,然后到店核销,而这也是她会复购的方式。
记者综合了多家面包店内的客流,发现年轻白领与家庭,00后是“新烘焙”消费的主力军,消费者一般集中在16岁到50岁之间,女性顾客占8成。
“希望真的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几年前,看到超过20块钱的面包价格都觉得不可思议,现在基本上都在25元左右,最便宜的小面包也得12元。” 顾客王女士跟记者交流,对于“面包溢价”,王女士也犹豫过,最终还是愿意为高品质、健康原料和独特体验支付溢价,而像王女士这样的年轻家庭面包消费不在少数,看重“0色素、0香精、0防腐”的宣传语。
“我比较追求性价比,超过10块钱的面包我都不会考虑,卖两块五的面包一样很香。”面对记者的提问,赵女士给出了这样的反馈,赵女士给记者举例,青岛老牌金麦园、顺兴食品等店,老式面包的价格都在3块钱左右,经济实惠,供不应求。
超市内的平价面包
“就是这款面包,每样拿一个分开试试吧。”特别是90后、00后通过社交平台上的分享帖“种草”与“打卡”,面包已不再是简单的早餐或充饥食品,而是演变为休闲零食、下午茶社交,乃至追求品质生活的象征。
“贵族”面包贵在哪儿
由于面包商家“内卷”严重,本着“线下体验为王”,越来越多面包店设立专门的品尝区,顾客排队试吃。记者走访发现,佑禾、西村叔叔、爸爸糖等面包店都设了试吃区,变成了“切大块”,不少人试吃一块就直呼“有点顶”,偶尔甚至能排起3-5人试吃小长队,也有品牌根据客流高峰设立了试吃时段。“试吃的人购买的并不多,光试吃,吃饱了就走了。” 记者在现场观察,10个试吃者里仅3成进店购买,转化的多是“本来就想买,试吃后更确定”的顾客。
大量市民等待试吃
四分之一的大块蛋糕试吃
“你家有招牌奶酥吐司”,我家就有经典奶酥吐司,你家25块,我家28块。”入局者增多,不断创新竞品,是行业内卷的主要原因。10月10日下午,记者来到崂山丽达商圈,巴黎贝甜、汉柏麦香德国面包房、丽驰手作、加上超市内的近十家品牌面包,对比发现各品牌产品高度“撞脸”,核心品类高度重合,这种同质化,也导致了消费者的关注点从追新口味转向了更追求性价比,记者看到,超市内个位数的小面包似乎更受欢迎。
“一个小面包的用料价格接近1块”,“售价3到7元的面包,总成本控制在3块到4块”,“售价32元的面包,其真实的总成本可能十几块。”记者先后询问了四家个体烘焙店从业者,一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餐饮业的普遍毛利率目标在40%-70%之间,面包店里看到的吐司售价在 28 - 45元之间是正常价位。
市民选购面包
“如何在维持高品质与控制成本之间找到平衡,是每家烘培品牌都存在的难题。”该专业人士为记者粗略计算,一个面包的总成本=直接材料成本+间接成本,间接成本包含人工、房租、设备折旧、其他杂费等,这是决定面包店能否盈利的关键,以450g规格的牛奶吐司为例,均按照较好的市场用料成本计算,高筋面粉、白砂糖、黄油、牛奶、鸡蛋、鲜酵母、盐等约 4.6元,而直接材料成本=原材料 (4.60元) + 包装 (0.20元) + 各环节电费 (0.40元) = 5.20 元。所有成本相加:直接成本 (5.20元) + 人工 (5.00元) + 租金 (4.00元) + 折旧 (1.25元) + 杂费 (0.75元) =16.20 元。如其他全麦、含有坚果、肉松、奶酪等面包,原材料成本会显著上升。然而大型连锁品牌会通过规模化生产、集中采购、自动化来大幅降低人工、租金和原材料成本,压缩成本空间在3元到5元之间,因此一个450克牛奶吐司面包成本在10元到16元之间。
消费者排队等待结账
“3元一个的面包通常是小型调理面包,如豆沙包、肉松包或约60-80克1个的基础款餐包,它的生存逻辑在于‘薄利多销’,消费者经常看到‘买三送一’等销售模式。”该专业人士对比,以个体店中一款60g的基础红豆餐包为例,面包原料 (0.54元) + 包装 (0.10元) + 能源 (0.08元) = 0.72 元,按照夫妻店模式计算人工,月租3000元,直接成本 (0.72元) + 人工 (0.27元) + 租金 (0.20元) +折旧 (0.09元) + 杂费 (0.05元) =1.33 元,根据原料品质等级不同,成本变化幅度在3毛到5毛之间,因此一个60克红豆餐包成本在1块到1块8之间。为了压降物料成本,可能会使用更便宜的替代品,如果是肉松,会使用豆粉混合肉松,而不是纯肉松,热狗会使用鸡肉肠或混合肠。
卖口感更卖“仪式感”
从记者走访来看,目前青岛面包市场呈现出“全国性连锁品牌、区域性品牌、本土独立烘焙坊”的布局。一是多位于大型商场购物中心的国内连锁品牌,品牌知名度高、供应链成熟、二是在青岛深耕多年,拥有极高的本地知名度,社区店遍布的丹香、笑蕾等本土老牌;三是散落在小区、农贸市场背后的独立店。在这其中,很多面包产品也趋向于“伴手礼化”和“打卡化”,特别是青岛老牌面包糕点店都成了游客打卡热点,诸如金麦园、宏发红、红宝石、老沧口等,还能“用个位数实现面包自由”成为网友晒照的标题。
在青岛万象城,黄油与面包门店前“排长龙”已成为常见景象。不同于传统面包店“为吃买单”的消费逻辑,这里的面包拍照出片的商品属性远超果腹的食物属性,精准踩中旅游市场的打卡需求。记者实地探访发现,门口设有专门的拍照品尝区,消费者买完面包后第一件事不是撕开包装,而是举着面包与打卡牌、商圈地标同框拍照;产品本身更是“颜值导向”,随手拍都能呈现“食欲感”和“氛围感”。
“买它主要是为了发朋友圈,朋友圈已经收获200多个赞。”陈女士告诉记者,她排队20多分钟买到草莓开心果车轮泡芙,拍了10分钟照片后,只尝了一口就放进包里,这种“为拍照买单”的消费心态在游客中十分普遍,记者观察到,多数消费者会在门店周边或景点完成拍照后,才开启食用,部分人甚至仅拍照不食用,将面包作为“旅游伴手礼”带回给亲友,重点是打卡过,吃不吃反而没那么重要。
“38元一个的大师面包,百年面包世家第五代传人亲自操刀研发,把德式硬欧改良成中国人口味的中式硬欧”,同样作为膨胀教主1903面包坊的“啤酒酵母面包”系列成了游客心中的青岛必吃面包,让啤酒与面包成了CP,利用青岛独有的啤酒文化资源,成为游客喜爱的特色伴手礼。面包的商品属性,本质是抓住了旅游消费对“仪式感”的渴望。对游客而言,面包不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与栈桥明信片、八大关照片并列,成为证明“我来过”的社交货币。或许,在旅游场景里,面包的传播价值比食用价值更值钱。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钟迎雪 王涛 实习生 杨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