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午8时许,一场“奥运烹饪大赛”在郑州市英协路与金水路交叉口南约150米路东一饭店内举行。活动现场,一道名为“奥运鸟巢”的参赛菜品引得市民赞不绝口。这道长约1.3米、宽约1米的菜品与“奥运鸟巢”非常相似,在“鸟巢”的中央,还立着一盏高约75厘米、由西瓜雕刻而成的水果灯。
这样的菜品,可谓是创意十足,不但沾了奥运会的光,而且本身也是对奥运会的一种宣传和支持。而这道“奥运鸟巢”菜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拉近了奥运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让奥运会真正地“飞入寻常百姓家”,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中人文和人性的重要一面。
随着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围绕着奥运会的各项安保工作也愈加严格,比如某些省市已经规定乘坐汽车或者火车去北京的乘客,必须凭身份证购票上车;有些省市规定奥运期间邮政业务除了信件以外,其他函件都要凭身份证邮寄等等。这些安保措施在为奥运会保驾护航的同时,也隐隐给人一种“不适应感”,总觉得奥运会在这些必须的条条框框面前离我们普通老百姓更远了。
7月14日,奥运门票的转让工作也已经停止了,相比于全国关心奥运,关注奥运的人来说,能够亲临“鸟巢”、“水立方”这些奥运赛场观看比赛的人毕竟少之又少。奥运会既然是举国盛事,就不能仅仅成为少数运动员、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少数买到奥运会比赛门票的幸运儿的奥运会。那些不能亲临奥运赛场第一线,甚至是在奥运会期间为了工作和生活连电视转播都看不到的人来说,只有通过其他的途径和方式走近奥运,亲近奥运了。把“奥运鸟巢”做成菜,无疑就是途径和方式之一种。
以“奥运鸟巢”成菜,把“奥运鸟巢”送入口中品尝,绝对没有亵渎真正的奥运“鸟巢”,对奥运会不敬之意。恰恰相反,这正是民间亲近奥运,支持奥运的众多方式之一,体现的是一种民间的智慧。圣火传递期间,很多无缘成为火炬手,也无法亲临火炬传递第一线的市民,就回家用各种材料制成“我的火炬”,其做法和精神和以“奥运鸟巢”成菜是一个道理,两者都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