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历史上就有中秋“赏月”、吃“月饼”的习俗。中秋赏月的习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秋最早只是“祭月”节令,赏月大约是从东汉开始形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迫夜寒”。我国古代在每年庄稼收割的八月,人们都要举行祭月的仪式,以祈祷丰收。东汉《礼记》中言道:“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即指当时帝王“秋天祭月”的一种特殊礼制。据史书记载,秦汉之前,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至唐代以来,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们逐渐将祭月礼制进一步深化,把“祭月”与“赏月”融为一体。“安史之乱”以后,祭月之风迅速从官宦之家进入平凡百姓家。中秋月圆时,民间百姓都常用自己精制的圆形夹馅的甜饼来祭祀月神,借以表示对月神的尊敬;祭祀之后,全家老少分吃,如有家人未归也要留下一角,以示全家团圆。
后来,月饼就成为一种不依赖于祭祀的节令食品,这就是在亲友团聚的饭桌上吃的一种食物,这时,月饼的象征意义是团圆。“月饼”一词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南宋,《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月饼最早被赋予团圆之意是在明代。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每当中秋月亮升起,家家在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从早期的记载还可见到,月饼一开始就是相互馈赠的社交礼物,而且分量颇大,必须众人分而食之,蕴含了中国伦常与共食制度的精神,和现代月饼愈做愈小的趋势大相径庭。由明代至清代,这种大月饼还盛行了几百年。
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赏月,叙述无遗。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有很多,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应该说,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一种民俗,可除此之外,中秋节还有许多民俗。例如,在唐代,祭月、赏月、玩月的风俗为文人雅士们重视;北宋的中秋夜,满城人家都要焚香拜月说出心愿;从南宋开始,民间就以月饼相赠,取“团圆美满”之义;到了明清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走月亮、舞草龙等有趣的风俗。可见,中秋的民俗是丰富多彩的。而这些民俗,成了中秋文化的重要载体。多了解中秋民俗,增强对中秋节的认知,承传中秋文化,利于增强民族传统的认同,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经过历史的演变,月饼的内涵丰富了,身份提高了,它已不单单是一种食品,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吃月饼,实际吃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气氛、一种情感!中秋节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统。但遗憾的是,如今的中秋节,月饼的商业外延被无限放大。月饼成为人们送礼的工具,“吃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吃。”中秋节原有的文化味、亲情味,被浓浓的商业气息冲淡了。
每一个节日,都是民族文化长期沉淀的结果。月饼不仅承载着中秋节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极浓的人情味道,更传承着古老和淳朴的中国文化。在物质程度高度发达的今天,只有让中秋节回归本真,让月饼不再“变味”,才能让传统节日焕发生机和活力。
中国食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