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彩云网评:药膳面包正火,养生热潮藏冷思

   2025-10-13 0
核心提示: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陈长  近期,“新中式养生”热潮下,药膳面包意外走红。扬州市中医院药膳面包上市首

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陈长

  近期,“新中式养生”热潮下,药膳面包意外走红。扬州市中医院药膳面包上市首日数千个1小时内售罄,普洱市人民医院面包房日销3000个,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推出折耳根面包等特色产品,吸引大量年轻人排队购买。北京同仁堂、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也纷纷跟进,推出枸杞原浆牛角包、黄芪养生包等多款产品,形成跨区域消费热潮。

  药膳面包的爆火是中医药文化与现代消费需求的成功对接。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更倾向于寓医于食,而药膳面包提供的“便携式养生”方案恰好填补了需求空白。面包中融入的陈皮、枸杞、当归等食材,既调和了传统药膳的苦涩口感,又通过“轻养生”概念降低了健康管理的门槛。医院的专业参与尤为关键——其药膳配方多由医疗团队与营养专家共同研发,中药汤剂添加量精确到克,这种权威背书强化了产品可信度,让消费者天然产生信任感。此外,社交媒体更放大了消费热潮,甘麦大枣、七宝美髯等名字背后的文化基因,让消费行为兼具文化认同与社交属性,年轻人将打卡药膳面包店视为潮流生活方式,进而形成裂变传播效应。

  事实上,药膳面包并非“新中式养生”走俏的孤例。近年来,《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均对药膳、传统食疗等工作作出明确要求,中药茶饮、中药火锅等跨界饮食产品轮番进入市场。2022年启动的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更将中医药膳服务纳入重点推进内容,202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一步明确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相关服务。医院跨界做面包,既拓展了医疗机构服务外延,更让中医药文化以更亲切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为中医药科普开辟了新路径。

  医院跨界创新值得肯定,但守住创新底线方能行稳致远。面对养生热潮,需保持冷静思考,药膳面包本质是食品,而非治病药品。从成分看,其中药占比远低于临床有效剂量,更多承担“文化符号”功能,难以达到药用效果。更关键的是,中医药讲究“辨证论治”,药膳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量产面包采用通用配方,无法适配个体差异。例如,2023年新增入药食同源目录的天麻,对过敏体质者属禁忌;脾胃虚寒者多食阿胶面包可能消化不良;糖尿病患者需警惕枸杞、红枣等隐形糖分。这些差异恰是量产产品难以兼顾的,盲目跟风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规范发展需多方发力:首先,食材选用必须严守药食同源目录——截至2025年5月,我国已公布4批次共106种食药物质,添加药材需全部从中选取以确保安全。其次,杜绝功效夸大,当前部分商家在包装标注“本产品不替代药物”的提示,这种理性引导既能避免消费者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也能维护中医药公信力。尤其要警惕仿冒乱象,如扬州市中医院曾专门发文澄清未授权第三方生产,提醒消费者警惕非官方渠道产品隐患。最后,消费者需破除“一个面包药到病除”的速成迷思,明白药膳面包仅是健康生活的点缀,而非解决健康问题的捷径。唯有如此,养生热潮才能从短暂风尚转化为持久生活方式,让中医药文化在创新传承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 admin
    加关注2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2003352号-1  |  赣公网安备3611020200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