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鹰潭日报
“拿下7个奖项,三分之一的金牌都被我们包了!”
10月11日,江西省“天工杯”烘焙大赛成了鹰潭选手的“个人秀”。这支来自赣东北的队伍七人出征,全员凯旋,一举斩获面包、中式点心、西式面点三大赛项的7项大奖。
获得面包项目一等奖的龙智平拿着奖杯在镜头里笑开了花,他和同样来自鹰潭的龙三妹一举拿下了三个比赛项目中的两项第一。面对镜头,他大方分享了参赛作品的创意来源:“我的作品将面包的温馨造型与高铁火车头等元素相融合,意在通过日常可见的面包传递生活温度,同时借由高铁火车头象征时代发展的速度与力量,展现生活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美好。”
火车与面包,是鹰潭这座赣东北小城的两个关键词。鹰潭选手包揽大奖也并非偶然,近年来的国内外烘焙大赛,各项大奖多被鹰潭烘焙人斩获,这些获奖选手背后,站着自己十年磨一剑的艰辛,也站着拥有行业高标准的烘焙培训院校,更站着在全国开出3万家门店、年产值破400亿元的近10万鹰潭烘焙人——
从一个靠“手把手教”的传统行当,到如今年轻人们挤破头想进的“烘焙军校”,鹰潭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
“爷爷的桃酥”,不再只是爷爷的味道
“我是‘果子三代’,从小闻着烤箱香味长大。”
在鹰潭,做烘焙被亲切地称为“做果子”。龙虎山景区龙虎山镇的陆伟回忆,他的叔叔从年轻时就跟着家里长辈学手艺,去外地开了好几家分店。他踏入社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叔叔店里去当学徒,“那时候哪有什么标准配方,全凭老师傅的手感和经验,再加上每天出货点货的琐碎事都忙不过来,实际上能学手艺的时间少之又少。”
亲带亲、户带户,是鹰潭烘焙最原始的传承方式,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师徒制,手艺在家族和同乡间代代相传。老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手艺在师徒间口耳相传,其中的佼佼者也闯出了一片天地。
数据显示,这支“果子大军”在全国开出了3万家门店,年创产值超400亿元。当你排队购买“泸溪河桃酥”“詹记”“南宋胡记”时,可能不会想到,这些网红品牌都源自赣东北的这座小城。
“这种传承有好也有坏,因为都是熟人家的孩子,所以大家都不遗余力地教,但每个师傅的做法都不一样,更多的是凭着经验和手法,产品质量也忽高忽低。”对于这种古老的传承方式,一位从业20年的老师傅有着自己的担忧。
老师傅们逐渐发现,年轻人不再满足于“看着学、跟着做”。“90后”学徒会举手提问:“为什么面团要朝一个方向揉?为什么烤箱要设定175度?”
市场也在变——消费者要的不再只是怀旧味道,还要健康配方、高颜值外观、网红体验,更要与国际接轨,不断看到推陈出新的新设计。
鹰潭烘焙,走到了十字路口。
教室里的世界冠军与街头的老师傅
转机出现在2016年:春节假期,借着果子大军返乡契机,鹰潭市焙烤商会成立,成为行业抱团发展的关键一步,商会也开始着手准备统一行业标准,为果子大军打造优秀的后备军。
麦子熟了烘焙学院也在这个背景下,被当地政府招商引资而来。
这所学院的师资阵容堪称“烘焙界全明星”:国际面包大赛冠军徐伟男、世界面包锦标赛卫冕冠军林业强……这些以往只能在视频里看到的大师,如今就站在鹰潭的教室里手把手教学。
“在网上看到这个教学阵容,我立马跟朋友一起来报名。”来自陕西的“00后”烘焙人熊丽鸥说,“以前在店里学,师傅最多示范两遍。在这里,世界冠军会拆解每一个动作,告诉你背后的科学原理。学员还会参与到门店实习,了解各种门店经营规则,真正一只脚踏入烘焙行业。”她笑着说,同学们私下都说,这里简直就是名副其实的“西点军校”。
学院的课程设置完全颠覆了传统学徒制:三天速成班、三个月精英班、一年深造班,满足不同层次学员需求。课程表更像是一本“烘焙百科全书”:从基础的面团发酵,到前沿的分子烘焙;从传统桃酥制作,到网红甜品设计;甚至还有门店运营、品牌营销课。在这里,传统的“手感”被量化成精确数据,老师傅的“经验”被解构成科学原理。
而本文开头的龙智平,恰好就来自这所烘焙学院。为提升技艺,他来到麦子熟了烘焙学院,并在培训结束后作为优秀学员加入到麦子熟了旗下门店酵时有聊中,经过几年的门店实践打磨,终于成为如今打败全省60余名烘焙人的技术能手。本次比赛,酵时有聊共派出6位烘焙匠人出征,最终全员凯旋,恰好成为了学校模式的教学成果展,用实力书写出一篇“甜蜜荣耀”。
“我们不是要取代传统,而是要让传统技艺变得更可学习、可传承。”麦子熟了运营总监王明慧说:“现在每天都有从全国各地来的学员,我们的课程有从3天的工作坊到3个月的精英班,满足了不同需求。”
当“做果子”变成一门专业,“果子二代”也要去上学
从亲戚家的“师徒制”,到麦子熟了烘焙学院的“教练法”,只是走出鹰潭烘焙人才培训改革的第一个分叉路。
在鹰潭技师学院信江烘焙产业学院,“00后”的学生们不再简单地被称为“学徒”,而是“烘焙工艺与技术专业”的正式学生。
他们的教室没有黑板,取而代之的是全自动烤箱、恒温发酵箱、精密电子秤。教材上不仅有传统配方,还有食品化学、营养学、美学设计。
“我爸妈起初不理解,觉得做烘焙不需要上大学。”在校学生鲁泓玲说,“直到我把比赛的奖杯拿给他们看,他们才明白,现在的烘焙已经不一样了。”16岁的鲁泓玲刚刚入学一年,就和同学徐佳玉一起拿下了今年“振兴杯”学生组的一、二等奖。这些年轻的烘焙人认为,相较于父母那辈在门店里摸爬滚打地干杂活,把烘焙当做谋生手段,他们这辈人的选择更多是因为兴趣和爱好。随着时代和行业的快速发展,他们不用在门店里当上三年的学徒,而是短短一个学期就成了烘焙“老师傅”。“刚开始我做的法棍可丑了,怎么也切不好,可现在不光法棍像模像样,我还能一边上学一边打比赛拿奖金!”她计划着,以后要把创意设计更多融入参赛作品中,让行业看到“00后”的实力与想法。
从“出去闯”到“回家干”,人才回流正当时
人才培养的升级,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曾经外出闯荡的鹰潭烘焙人,开始成批回乡。
“以前觉得家乡‘土’,现在发现这里才有最前沿的技术和机会。”在杭州做了5年烘焙的“95后”陈晨,去年回到鹰潭,加入本地品牌“客盈门”。
吸引他的不仅是乡情,更是鹰潭日益完善的产业生态。
在贵溪白鹤湖食品烘焙产业园,花园式厂房、共享实验室、物流中心一应俱全。园区内,从原材料供应商到包装设计公司,从设备维修到营销策划,半小时就能找齐所有配套服务。
“这里的烘焙业态成熟度超乎想象!”从安徽来的罗宾汉食品公司负责人王记感叹:“这是烘焙人真正的创业沃土。”创业沃土也同样是人才的滋养地,在本次“天工杯”烘焙大赛中斩获另一项一等奖的龙佳佳就来自这家公司。
数据显示,如今鹰潭已培育60余家烘焙企业,孵化了“龙虎山贡酥”“徐初昌蛋卷”等本土品牌。
人才铸就未来的“烘焙硅谷”
“未来五年,我们要引入培育200家以上烘焙企业,实现集群年产值突破200亿元!”信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桂进腾对前景充满信心。
这份信心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鹰潭正在构建一个覆盖全产业链的教育生态:本地高校增设烘焙相关专业,麦子熟了烘焙学院提供顶尖技术培训,各类竞赛搭建展示舞台,产业园区提供实践基地。
从“手工作坊”到“烘焙硅谷”,鹰潭正在重新定义中式糕点的传承与发展。
预计到2025年,鹰潭将培训输出烘焙从业人员1万人以上,专业人才1000人以上。
从爷爷的桃酥摊到世界冠军的课堂,鹰潭烘焙的故事,正翻开新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