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与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相邻,地震以来,已接收两地受灾群众1万余人。江油市目前设置安置点150个,安置34万多人。
五路口中华御景建筑工地里,记者体验了安置点的生活。
四川绵阳地震灾民得到妥善安置。5月16日,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灾民安置点,灾民们领取食物。从四川绵阳北川县等灾区救出的大批地震灾民被安置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安置点接受救助。这里是当地最大的灾民安置点。许多群众自发来到这里为灾民捐衣服和食品,上百名志愿者为灾民服务。
群众情绪逐渐趋向平和
这个工地被称为4号安置点,住着北川陈家坝乡和桂溪乡的受灾群众,650多人,老人、妇女和孩子居多。大人们聊天,小孩子追逐嬉戏。
安置点门口,有一个绿色帐篷,这是江油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设在这个安置点的救助站。帐篷里, 工作人员正在清点刚刚由一名成都市民送来的奶粉、藿香正气水和六神花露水。帐篷的右边,是一个炉子,上面煮着一大锅水。旁边几名妇女在洗头。“这里就是个家,一个温暖的大家。”85岁的杨顺富老人说。
物资主要来自社会捐赠
安置点的温暖,得来不易。据江油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截至17日9时的统计,江油市死亡355人,伤8482多人,其中重伤2850多人,失踪122人。
“我来的时候什么都没带,现在的一切都是政府和社会给的。”杨顺富指着身旁的被子、席子说。
安置点的婴儿缺了奶粉,消息发出不到两小时,救助站就收到了奶粉。
江油市对受灾群众的救济,一部分来自当地政府的分配,一部分来自上级政府的发放,但主要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为统一调配物资,江油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救灾救济物资配送中心,将各种物资统一收集到中心,再根据各个救助站的实际需要进行分配。
群众吃得比救灾人员好
记者看到,受灾群众吃得比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人员要好。5月17日,记者在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晚餐是稀饭和土豆丝,而在五路口安置点,当天的晚餐是稀饭和土豆烧肉。
“我们每天可以吃到可口热饭热菜热汤,中饭比晚饭还好。”来自北川桂溪乡渭沟村2组的张兴生说,当天的中饭是白米饭、海带猪肘子汤、蔬菜。
饮用水也不用担心,每天,安置点的受灾群众都可以领到瓶装纯净水,而生活用水,则来自工地的一个水井。在距离安置点大约30米处,是一个简易而干净的厕所。
受灾群众自己管理自己
为了便于管理,当地政府以村为单位,将该安置点分成6个区,每个区指定一名负责人、一名卫生员和一名安全员,负责每个区的环境卫生和生活秩序。“我们要求受灾群众能够自己管理自己。”江油市民政局干部涂德林说。
这个安置点虽简陋,但干净,人们习惯将瓜皮果壳丢到一旁的垃圾箱中。在这个安置点,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5点,都有志愿者背着喷雾器,对安置点的公共区域消毒。